碳市場成交額超90億 配額實施方案已起草形成
發布時間
2022-06-29 17:37
截止到2020年8月,試點省市碳市場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接近3000家企業,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
我國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暫行條例》出臺,編制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和《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碳排放報告核查的配套文件等;
湖北和上海研究制定了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的施工建設方案;
生態環境部起草形成了《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
這一系列的數字是2020年10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的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所總結的。
碳交易市場一種運用市場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的政策工具,對推動實現碳強度減排目標有重要作用。2017年,我國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截至2019年底,全國碳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還在推進中,模擬運行尚未進行。
對此,生態環境部表示,接下來會加快推進基礎能力建設,以滿足發電行業測試運行的條件,早日開展發電行業的配額模擬交易。目前正準備啟動首個排放權交易計劃,預期全國碳市場將在2020—2021年完成發電行業碳市場首單交易。
為實現這一目標,相關部門關注碳交易市場的風險管控和金融支持。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劵監督管理委員會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其中表示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風險管控機制,逐步擴大交易主體范圍,適時增加符合交易規則的投資機構和個人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并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重大氣候項目的支持力度,積極開發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探索設立以碳減排量為項目效益量化標準的市場化碳金融投資基金。
在即將到到來的“十四五”新階段,我國也在碳交易市場上有了具體的規劃。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十四五”期間,全國碳市場的配額將達到30多億噸,覆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30%左右。另一方面,結合全國碳市場下一步確擴大覆蓋范圍的需要,全國碳市場將擴大到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造紙和紙制品業、民航業等年綜合能耗達到1萬噸標準煤的企業。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CCER)已申請成為國際民航組織認定的合格的碳減排機制,在此基礎上,我國將推動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發展成為全國碳市場的抵消機制。
簡單說,作為自愿碳減排的企業,在政府備案,取得“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可以進入碳市場交易,按照1:1比例替代碳排放配額(價格略低于配額)。
碳交易市場的持續推進將助力我國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文章鏈接:環保在線 https://www.hbzhan.com/news/detail/138925.html
推薦新聞